陶渊明(365一427),字元亮,号五柳先生;谥号靖节先生。入刘宋后改名潜,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人)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、文学家、辞赋家、散文学家。
陶渊明出身破落仕宦家庭。他九岁丧父,与母妹三人艰难度日,幸亏外祖父帮助、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。孟家是当代名士,家里藏书很多,无意中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;从这些海量的阅读中、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;培养了他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爱丘山”的不同志向。
陶渊明少年时期志向远大,怀着“大济苍生”的愿望,成年后任江州祭酒(专属酒宴的官职)。由于他出庶族、受人轻视,现实使他感到了失望和沮丧;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,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回家的道路。于是,他愤然辞职回家。
陶渊明辞官回家后,与夫人翟氏一起过着贫穷艰难的田园生活……
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,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体。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。他的饮酒师以“醉人”的语态讥讽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、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、或反映仕途的险恶、或表现自己退出官场后的怡然心情,还有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……
也许是特殊的人生经历,陶渊明的咏怀诗以《杂诗》12首、巜读山海经》13首为代表。而他的田园诗数量最多,成就最高。其中《陶渊明集》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辑的第一部!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。
虽然在当时的南朝时期、得不到应有的肯定。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,影响越来越大……到了隋唐时期,就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,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……
其中,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;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及才华,他的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的思想、与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精神一脉相承。杜甫在“安史之乱”后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,却把陶渊明引为知己。欧阳修还说“吾爱陶渊明,爱酒又爱闲”。王安石也说过“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、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。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;不但爱他的诗,更仰慕他的为人。
由于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,极力推崇陶渊明,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、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鲁迅先生也曾说过,“陶潜正因为并非‘浑身是静穆′、所以他伟大”!梁启超评价陶渊明“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。常常对他笑”。
陶渊明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,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谐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,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,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、意味深长的美!
毫不夸张地说,陶渊明的不朽诗篇,还有他伟大的人品,影响了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苏东坡、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!
其中,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;盛年不重来,一日再难晨,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;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;宇宙一何愁?人生少至白。岁月相催逼,鬓也早已白。
这些时常萦绕于心的诗文名句,也时常被人们当着励志的名言。